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章列表

焖面是山西的还是河南的(山西美食的探源之旅)

焖面是山西的还是河南的

焖面既是山西的传统美食,也是河南的特色小吃。在山西,焖面通常是用面条、豆腐、肉丁等食材制作而成,味道浓郁,受到当地人的喜爱。而在河南,焖面则有不同的变化,可能会加入特色的调味料和独特的烹饪方式,呈现出河南地方的风味。这道美食体现了中华美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,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和烹饪风格。

山西面食之——焖面

夏天到了,即使身在北方对于酷爱面食的山西人来说,在正午时分站在火热的灶台边做剔面之类的面食也是很痛苦的事情。好在随着气温的升高,焖面逐步走到了前台。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多在夏天食用的一款山西面食——焖面。

焖面,是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的特色传统面食小吃,起源于宋朝,发源在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南等地,流行于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,又称为蒸面、卤面、炉面、垆面、烀面、糊面等。一般又把焖面分为肉焖面和素焖面。传统素焖面主要用豆角来制作,现在有的也会加入土豆、香菇、西红柿等。肉焖面在制作时除了豆角以外还会用到五花肉、火腿等肉类食材。

接下来先说面,不论是素焖面还是肉焖面在面上是一样的,用的是擀面条,最好是自己手擀的。(现在虽说有机器做的面条了,但机器做出的面条没有手工制作的面香。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,很多东西机器做出的就没有手工做出的好,比如绞肉机绞出的肉馅就没有自己剁的好吃。)取适量面粉倒入盆中,分次加入凉水。一定要用凉水,而且和面的水不能一次加入,要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往里加,这样和出的面经过饧面后会很筋道。将面粉和的尽可能的硬(当然以能擀的动为原则,别把面和的硬的擀不动),盖上湿布饧一会儿,饧面时间的长短根据气温有所变化,气温高饧面的时间可以略短,气温低饧面的时间就略长一些。

饧面的时候我们来准备和制作其他食材。将适量豆角摘丝洗净,掰成寸许小段(也可以改掰为切,我个人就喜欢将豆角斜着切成长椭圆形的扁片)。根据个人喜好将适量五花肉切小薄片。起锅烧油(如果做素焖面油要相对多些),油热加入一个大料,倒入切好的五花肉片煸出油脂。加入葱丝、姜片煸炒片刻,加入豆角翻炒约一两分钟,倒入酱油、盐(盐要比做菜多放一些,要不焖出地面口味淡)、水炖煮。水量以刚没过豆角为宜。

这时候面也饧得差不多了,开始擀面。将面团擀至约1、2mm厚的大面片即可,将面摊开,在大面片上多撒些干面粉,再用擀面杖将大面片卷起,用刀顺着擀面杖的长度方向将面切开,形成了约10cm宽(擀面杖的直径)的面片,再切成短细面条就行成了。一定要记住,做焖面面条不能长了,要用短面条,面条长了面熟之后不容易和豆角拌匀。

这时再看已炒好菜的锅,将菜汤舀出一些,锅内留的水以刚不漫过豆角为宜。将二分之一的面均匀撒在菜上,盖盖焖2-3分钟,将舀出的菜汤均匀地淋在面上一部分,再用筷子将面条抖一抖,以免粘连,再放剩余面,再焖2-3分钟。最后将剩余的菜汤浇在面上,再盖盖焖1、2分钟,(如水多可多焖一会儿,关火前锅内的水应只有1cm为最好)关火。再盖盖焖1、2分钟。掀盖,拌匀即可吃了。

注意,如果是买的面条,一定要揪成短面条再入锅。放面条的次数根据面量来定,如果面量不大,可一次放入。

卤在各地的面

2022年的语文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很有意思,通过《红楼梦》中众人为大观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一事,引出“或直接移用,或借鉴化用,或根据情景独创,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”的结论,让考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切题作文。

组字生文,文字作为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载体,在几千年中经过漫长时间,地域转辗,人口迁徙,再通过移用、化用、合用,仿佛演化出了五花八门,细致追溯却能隐约看到或推测其的本来。

以卤面为例管中窥豹,一起看看这种吃食有趣的演化,当然也可能只是自圆其说的猜测罢了。首先,要从“鹵(卤)”字说起。卤本意是指可以出盐的浓汁,原本盐就是从卤部首,逐渐有一类意思引化成咸味的浓汁,甚至更衍化出一类单独的烹饪技法。

再说目前依然在国内各地流传叫做卤面或与卤面类似和相关的食物。名称起源也许是洛阳白马寺东汉版路边摊的“路面”,也许是酒店饭馆的古代原型垆肆里售卖的吃食“垆面”,也许是像宋代《道枢》中所表卤与炉相通的“炉面”,但是我更倾向于咸味浓汁(卤)与面的结合,才能从根本上表达出对卤面做法与样貌的形容。

现今河南的卤面做法仍是“两蒸两拌”,细面条蒸至七分熟拌散备用,取五花肉加葱姜酒起油锅煸透出油,再放入扁豆、蒜苔等蔬菜,加酱油等佐料烧制出汤,将蒸完的面条与烧好的菜卤拌匀,最后放入蒸锅蒸五分钟左右,即可出锅承盘食用了。

五花肉油脂四溢,肉香与扁豆等菜汁的清香,酱油等调味汁的鲜香交互混合,香气的互溶和味道的互溶通过熬煮产生了神奇的变化。卤汁充分搅拌被熟面饱吸,再通过最后一次的熏蒸,将其独有的卤香混合麦香蒸腾吞吐出来。蒸出的面条油润干香劲道十足,五花肉和扁豆等配菜虽软烂但不脱型也不失味,再配上几瓣大蒜一碗甜汤,一顿看似简单实则丰富的好饭上桌,充满着对立统一的体验。

如果说河南卤面是中国卤面的起源,那福建卤面一千多年的历史,应该就是北人南渡后因乡情带去的制作概念,并逐渐受当地物产特点、气候、烹饪方式改变的演化,逐步形成了流传到今仍以“卤面”为名的餐食。

福建卤面的卤汁熬制更加复杂讲究,起荤油锅煸炒发好的香菇、黄花菜、鱿鱼、虾米、干贝以及瘦肉丝,出香后加高汤和调味料熬煮,再勾红薯粉调稠,加蛋液增滑。卤汁文火熬好后改武火煮面,熟面汆热或干面煮熟后即可出锅。碗盆底以韭菜寸段,豆芽为面码托底,上撒芫荽(香菜)和金蒜上桌后搅拌均匀食用。除此之外,闽南等地区还会加入海蛎,海蛤等海鲜与面同煮,富有浓郁海味的卤汁香甜咸鲜,个人建议加入沙茶酱增味,切记上桌后尽快食用,以免影响面条的口感。

面食当道的北方地区卤面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流传下来呢?打卤面肯定是其中知名度最高,最普及的一种,山东、山西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乃至于东北三省日常餐食中它不可或缺。

有传是清代道光年间才出现打卤面,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,毕竟自唐宋伊始连福建都有卤面流传至今。而且细究福建卤面和打卤面的做法如出一门,只不过因各地物产选料南北有所差异,其次打卤面并不以卤煮面而是直接浇卤拌面,再就是打卤面那点现泼花椒油,辛香呛出了画龙点睛的味道。

说即至此想起某日看到有位老爷子的朋友圈,三年母鸡吊汤,花菇、松蘑、红蘑、口蘑、松茸、猴头菇、黄花、木耳诸菌打卤,那映射脑海的鲜香顿时转化成三尺垂涎飞流。

另外北京扁豆焖面,内蒙铁锅焖面,山西焖面等也许是河南卤面的另一种演化,改蒸为焖,一锅既出,也成为各地脍炙人口的传统吃食。

仅一碗卤面就数千年在广袤中国大地上流传,演化缤纷,怪不得时有“在中国做餐饮,其实是一件地狱级难的事情”的声音传出,没有一个中式餐企在全国范围内源远流长,一览众山小的现实存在。

诚然,和美式炸鸡相比中餐的经营确实复杂了很多且竞争激烈,但是餐饮人也要思考,我们自身具备像“卤”一样好吃的本源么?我们真的了解各地顾客的饮食习惯和消费心理么?我们的餐饮真的融入了各地顾客的生活么?一座亭台匾额的起名都要迎合上心,餐饮的经营更要了解顾客所知所想所需,甚至是预判引领顾客所知所想所需。守住根本,适当演化,抓住人心人性,也许才是流传致广致久的正道,哪怕是要面对人间沧桑。